摘要:随着夏季气温持续攀升,全国多地人工湖面临严峻的水质挑战。水体浑浊发绿、藻类爆发甚至黑臭现象频发,不仅影响景观观赏性,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。管理方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应急处理,而游客也因刺鼻气味和脏污景观避而远之。面对这一困境,如何科学配置净化系统,让人工湖恢复清澈洁净,成为景观水处理领域……
随着夏季气温持续攀升,全国多地人工湖面临严峻的水质挑战。水体浑浊发绿、藻类爆发甚至黑臭现象频发,不仅影响景观观赏性,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。管理方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应急处理,而游客也因刺鼻气味和脏污景观避而远之。面对这一困境,如何科学配置净化系统,让人工湖恢复清澈洁净,成为景观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人工湖水体浑浊发绿、黑臭现象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首要成因是外源污染输入,包括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、枯叶,以及游客丢弃的垃圾。内源污染则主要来自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盐的释放,这些物质为藻类繁殖提供了”温床”。在适宜的光照、温度条件下,藻类迅速增殖形成水华,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。当藻类死亡后,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溶解氧,造成厌氧环境,最终引发黑臭现象。
当前景观水治理领域存在四大主流技术路径。化学药剂法通过投加硫酸铜、漂白粉等杀藻剂快速抑制藻类生长,但易造成二次污染且需持续投加。换水法通过定期补充新鲜水源稀释污染物,对小型水体有效,但面临水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压力。物理过滤法采用滤料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,配合反冲洗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。生态治理法构建”水生植物-微生物-底栖动物”共生系统,虽能实现长效自净,但见效周期较长且受季节影响显著。这四种方法各有优劣,需结合水体规模、污染程度及运维条件综合选择。
针对水量在30000m³以下人工湖,建议采用”物理过滤+水循环”组合工艺。通过物理过滤快速去除可见污染物,配合水循环增强水体流动性,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水质快速提升。过滤如同”人工肾脏”,通过多层滤料截留悬浮颗粒、藻类等杂质,其净化效率直接影响水体透明度。水循环则扮演”血管”角色,通过泵组驱动形成定向水流,既防止死水区形成,又将表层富氧水输送至底层,打破热分层现象,促进污染物扩散降解。
实际案例中,某2000方水体的景观湖采用该方案后,两周内透明度从0.3米提升至1.2米,藻类密度下降80%,特别适用于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、需快速见效的水体,可模块化设计、施工周期短且运维管理相对简单。
过滤环节采用TH-JG一体化景观水处理设备,设备集成混凝、沉淀、跌水曝气、过滤四大工艺单元。原水首先进入混凝区,投加PAC、PAM等絮凝剂使微小颗粒聚集成矾花;随后在斜板沉淀区实现固液分离,去除80%以上悬浮物;经过跌水曝气区时水流与空气充分接触,溶解氧含量提升至6mg/L以上,有效抑制厌氧菌繁殖;通过设备内的多介质复合滤料层深度过滤,出水浊度可稳定低于5NTU。
水循环系统通过科学布局吸污口、布水扣,形成立体水流网络。湖水经设备净化后,由布水口回流至湖体,带动整体水流循环,不仅加速污染物迁移促进湖体上下层水体交换。,持续运行的水循环系统可使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至48小时,溶解氧分布均匀度提升40%,有效消除黑臭现象。
实现人工湖长效清澈的关键,在于构建”净化+修复+管理”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。物理净化快速降低污染物负荷,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;修复可以通过沉水植物群落重建、微生物群落优化,提升水体自净能力;管理则根据湖水的水质改善情况和气温的变化进行调整,不仅能高效保持水质情节,还能减少能耗,降低运行的成本,这种协同作用机制,既能避免单一技术的局限性,又能实现治理效果与运维成本的平衡。